臺北市宣布進入三級戒備一個星期,「防疫視同作戰」的感受非常深刻。
星期一晚上收到投訴,發現臺北市某防疫旅館,不僅同時收容快篩陽性和一般旅客,而且還繼續開放一般人訂房。
經營階層沒有告訴全體員工要接待快篩陽性入住,反而語焉不詳地說「特別的客人」,引起員工集體人心惶惶。
星期二一整天,都在忙著聯繫各方,不斷協調處理此案。
最後在觀傳局的配合努力之下,有顯著的改善。
星期三成功將所有一般旅客移出,要求飯店對員工召開說明會,還為飯店員工全體爭取到施打疫苗。
今天,爆發台北市立大學違背教育部疫情配套措施指引,把學生驅離宿舍,送回外縣市的問題。
雖然一樣投入心力關注處理,北市大還是堅持己見,堅持不改。
還有好多件事,一直在想辦法協調改善。雖然延會,卻比開會還忙。
其實,防疫工作就是這樣。
執政黨不是完美的,一直往前跑,一定會掉東掉西、有錯漏。
而我認為,在防疫作戰,在野監督的工作,就是跟在緊跟在後,撿東西、補漏洞、協防。
一年半以來,國民黨打著「監督」的旗號,一直把指揮中心當成騎在胯下的驢子,拉著韁繩,指東指西,不時鞭打、叫罵。
零確診就罵「蓋牌、沒有普篩都是假的,指揮官下台」;確診多了就罵「大爆發,指揮官下台」。
洽購疫苗就說罵「黑箱有弊案」;簽約就罵「數量不夠」;真的進口了就罵「爛疫苗、副作用多」;施打率低落就罵「過期疫苗沒人要」;疫情出現破口時自己偷偷去預約施打,接著再罵「疫苗進太少」。
當然,如果去年指揮中心就用比別人高很多的價格去搶購尚在研發中的歐美疫苗,一定會被罵「黑箱有弊案浪費錢」了。
總之「監督」了半天,不知道到底要做什麼,訴求結合起來好像無限迴圈,只知道最後都指向「指揮官下台」。
指揮中心對抗病毒,在野黨把攻擊指揮中心當病毒打,防疫能撐五百多天,真的是奇蹟。
坦白說,臺北市進三級只不過一星期,我所看到的大問題,就有好幾個。
而一年半以來的防疫整備,臺北市也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到位。
如果用國民黨那套,每個問題都第一時間開記者會,火力全開砲打市府,北市府就算不被罵死、笑死,也被煩死。
但我沒有選擇攻擊台北市指揮中心。只要各單位願意改進,我都用協調的方式解決問題。
原因很簡單。
柯文哲在記者會說「要打柯文哲,等疫後再來」
其實,不管把名字換成陳時中、蔡英文、蘇貞昌,道理都是一樣的。
COVID-19對世界各國都是史無前例的挑戰,就算各黨派團結一心為國,都不一定能搞定。
更何況,執政黨在前面拚命打仗,在野黨在後方拚命打執政黨,這仗還要怎麼打呢?
以我的了解,許多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都有中央共同的討論和資源支持。
中央和地方應該是合作,而非較勁。地方首長更不需要用政治秀來突顯自己的個人魅力。
仗打完了,要算帳有很多時間可以算。
仗還在打,在野黨就認真補位、協防,把可能的漏洞都找出來,盡力補起來。
如果在野黨出一張嘴,拿不出解決方案,只會要政府父子騎驢,那不是監督,是來亂的。
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
我們共同要負責的對象,是人民。
認真付出,人民終究會給肯定。